814第24天星期四大约11.30am,抵达了地铁北宫门站走了大约15分钟到了颐和园北如意门售票处,排了20分钟的队才买到了进园门票30元(还有另外一种是联票,就是可以进园其它的景区)。
我沿着西提,开始走。凉爽的园林
选择来颐和园是因为与圆明园很近,可以两个地方一起游览,一个是重建的皇家园林,另外一个已是残砖瓦砾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 1750 年,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 ------" 康乾盛世 " 时期; 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 1886 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桥中桥(第一座界湖桥)
界湖桥位于西堤北端,始建于乾隆年间,桥上原有桥亭一座,今无存。清漪园时西堤南端之桥名界湖桥,西堤北端之桥名柳桥,光绪十二年修建颐和园时,互易了两桥的名称。顾名思义,界湖桥以分界湖水得名。桥南北方向坐落。
蚕神庙,没有开放
蚕神庙在颐和园的耕织图景区,庙应当是清乾隆年间修颐和园时修建的,老庙早已坍塌。连同蚕神庙整个耕织图是90年代未新建的,蚕神庙的红院墙围着一座三开间的小庙,庙里没有神像,仅供奉着三个牌位,正中就是蚕神嫘祖。嫘祖是黄帝的夫人,相传远古时人们不会织布做衣裳,嫘祖教人们种桑、养蚕、抽丝、纺织、制衣。
耕织图位于颐和园西北部,是北方皇家园林中颇具江南水乡风情的独特园林景观。耕织图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当年,昆明湖与玉泉山之间河湖交错,稻田棋布,景色酷似江南,乾隆造园时又特意将原在城内、专门负责为宫廷织造丝绸布料的内务府织染局迁到此处,组成了一处生活气息浓郁、景色淳朴清幽而又融入传统农桑生产的园林景区。因此乾隆将其命名为“耕织图”,意寓为一幅洋溢男耕女织生活情趣的幽美图画。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清漪园,景区内只有一块乾隆御题的耕织图石碑存留至今;1886年至1895年,这里成为清朝专门培养满族海军人才的昆明湖水操学堂;再之后,耕织图地区的功能和归属几经变化,最终成为厂房和生活区,园林景观完全丧失。
玉带桥位于豳风桥南面,始建于乾隆年间,是西堤上惟一的一座单孔高拱石桥,桥身用汉白玉和青石砌成,高约8.7米,有60根望柱、62块栏板,单侧有38级台阶米。玉带桥的桥体拱高而薄,形若玉带,弧形的线条十分流畅。洁白的桥栏望柱上,雕有各式向云中飞翔的仙鹤,形象生动,反映了雕刻工匠的艺术水平。东立面正中栏板上镌刻石额“玉带桥”。这座桥是当年乾隆帝从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
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这是一座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大型天然山水园。
十七孔桥横跨在东堤廓如亭和昆明湖中的南湖岛之间,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桥长150米,宽8米,有17个券洞连续而成,是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青石筑成的桥体,汉白玉栏杆,桥栏的望柱上共雕有神态各异、大小不同的石狮544只,可与著名的卢沟桥石狮媲美。桥的两头有四只石刻异兽,形象威猛,极为生动。桥中心券洞南侧有石额“修蝀凌波”,楹联曰“烟景学潇湘细雨轻航暮屿,晴光缅明圣软风新柳春堤”。北侧有石额“灵鼍偃月”,楹联曰“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迴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沿着西提一直走到了南如意门,然后走到了颐和园东宫门,大约2点离开了颐和园前往圆明园。。。在想如果不将钱拿来建这些园林,而是建水军鼓励远洋,那么世界的历史会不会改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