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草原这个字我被这部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吸引了,草原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请看游记:蒙中 - 浪迹蒙中 - 序幕(The Begin of My Mongolia & China Trip)。
内蒙古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都引起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兴趣,但心中同样升起一个疑问,“海的尽头是草原”是什么意思?片名背后藏着什么样的深刻含义?
在观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这部电影时,就好像有个人在你的耳边讲了一个故事,娓娓道来,又渐入佳境。“那些往事,这一辈子也忘不了啊!”你就跟着他,踏上了这场寻亲之旅。
在影片创作期间,导演尔冬升带领主创团队收集、研究了诸多有关资料,看遍了手边能找到的相关影视作品、书籍文献,也走访了多位当年真实的“国家孩子”,从他们孩童时期片段式记忆里,抽离、概括出真情实感,全新创作成一个完整电影。同时还请教了当地牧民、民族专家、历史顾问,深入了解民俗与历史,在电影中还原诸多细节,例如当时对收养家庭的资格审查、对孩子意愿的考虑等等。
这份对待作品的诚意,不仅是为了让片中的历史细节真实可信、故事人物有血有肉,更是希望能向观众传递最饱满的深情与温暖。透过电影画面,观众将与角色们一同经历60多年前那段震撼人心的共和国往事,见证草原人民如山海般辽阔的大爱,以及中华民族相互扶助的精神,正如博纳影业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的出品人及总制片人于冬所言:“这段历史佳话触动了我们所有主创的内心,也希望这种精神力量能鼓舞当下的年轻人。影片中流淌的是情感,折射的是时代。”
故事源自一段真实的新中国历史。1959年至1961年,中国处在一个艰难的开拓阶段。江浙沪和安徽等地涌现了大量的孤儿,数量过多的孩子,令到孤儿院不堪重负。于是,这些面临营养不良和疾病威胁的孩子,被送到了内蒙,由当地没有子女的牧民家庭收养他们。
前前后后大约有3000名孩子,坐上了列车,前往内蒙的新家庭。这一事件,就被称为“三千孤儿入内蒙”。草原牧民对孤儿们那无私的爱,两个民族、两个家庭用爱与善意托起新生的动人故事,“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多么朴实有多么有力的口号,孩子们的生命和健康成长就是他们最大的责任。
因为气象原因,草原也同样有着各种各样的危险:风暴、泥沙、狼群—相比于海上的风浪,草原并非绝对的安全。但和海上风浪不同的是,草原有额吉、有阿爸、有哥哥,因他们的存在每一个幼小脆弱的生命在草原上都有了依靠。可以消解苦难的是爱,草原再多变,不变的是额吉的爱。海的尽头是草原,苦难的尽头是爱意。
在剧本创作期间,尔冬升把能找到有关的文字资料,影视作品,比如《国家孩子》(2019)《静静的艾敏河》(2000)等都看完了,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他发现,“三千孤儿”其实只是一个名词,其背后的数字更多,可能有接近3万至5万人。三千多个孩子就有三千多个故事可以讲。
在那一片辽阔的草原之下,小小的蒙古包中,凝聚着浓浓的一份爱意,真实而又暖心。影片中很多细节运用非常富有表现力,杜思珩把母亲留给她的小毛巾一直随身携带,把毛巾作为妈妈的一个象征,这个小女孩始终相信妈妈会回来找自己,所以才有了后面为寻找丢失的毛巾,而遭遇险情,遇到了狼群。一开始哥哥不理解,但后来也慢慢懂得了思珩对于母亲的思念,帮她找回了小毛巾,思珩才敞开心扉,叫出了哥哥,从此一家人有了更多的交流。
片中的小女孩杜思珩被马苏饰演的草原妈妈收养之后,因为饮食习惯上的差异,在吃奶豆腐的时候吐掉了。这些细节都是导演当时搜集资料时听到的,“就像现在很多城里人不习惯喝牛奶一样”。
类似的细节还有影片中阿云嘎饰演的父亲回到草原之后带回的煮鸡蛋,草原人吃不惯一样。因为草原上没有养鸡,牧民经常转草场,鸡不好带走,并且草原上还经常出现老鹰这样的天敌,所以草原人吃不惯鸡蛋。“我们把一些有趣的细节放在故事里面,增加这部戏的生活质感。”
那木汗小时候因一次发烧烧坏了嗓子,没有女人愿意嫁给他,从后面的剧情来看,这个养兄对杜思珩,并不只是单纯的兄妹之情。养兄为了救她,命丧流沙。从此,她改成了养兄的名字,替他活这一世。
黄宝残疾儿原型,1960年,在赛汗塔拉火车站,有一个男孩没人要,左臂上缠着310号的标志,他的左腿萎缩,看上去是小儿麻痹后遗症。他无法正常行走,也没有人愿意领养一个毫无希望的残疾孩子。300多个孩子都被纷纷领养,只剩他被放在食堂临时代养。幸运的是,售货员敖根无意看到他,心疼极了,男孩终于有了归宿。等到他4岁,敖根给他做小三轮车,拐杖,教他慢慢学会走路。(资料来源:如何评价尔冬升执导的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
亲情永远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它无需粉饰,也不矫情。血缘关系为根基的亲情固然是重要的,但因为缘分而走在一起的家人也是弥足珍贵的。
在领养孩子的时候,牧民们说,他们是相信缘分的。有时候,一眼就注定了一生的缘分。所以他们会认为,孩子来到自己身边,就是神明赐予他们的礼物。
在电影里多次隐晦的提到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残酷,有突然刮起的沙尘暴,有虎视眈眈的狼群,有让老人痛失家人的恐怖大火,有夺去那木汗生命的流沙……
伊德尔说,“大自然对我们很残酷啊”。也许正因为这样,牧民们更相信天意、命运、神明,他们对不懂的东西都存着敬畏之心,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守着为人善良的本分。
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紧密,可为什么心灵的距离越来越疏远,感情的牵绊越来越淡漠,这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故事从上海母亲想找回亲生女儿开始,却没把两人最终相见当成结局。上海母亲最终过世了,100岁的草原额吉用蒙语为千里之外的老姐妹祈福。
过了百年之岁的萨仁娜说:虽然未能见面,谢谢你把杜思珩生下来,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把她抚养成人。从这位内蒙古额吉的身上,体会了一个道理:一个人除了爱和善良,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东西。爱让故事中的主角走了那么远,而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爱的辽阔,跨越山海。
而海的尽头,是草原。
资料参考:《海的尽头是草原》:六十年前的草原寻亲故事,尔冬升《海的尽头是草原》献映 六大看点抢先看!,《海的尽头是草原》导演尔冬升:用最简单的故事,拍人性的善良,鉴证科|《海的尽头是草原》:家的归宿是接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