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驴驿站:天水手笔

"人在大自然面前是何等的渺小 与其说征服一座山 不如说是征服自己;

征服自己那些狂妄自大的想法 抑或说征服自己面对艰难困境时懦弱的表现。

这都需凝聚所有的勇气与毅力 将自己推向极限。

因此需要不断地向自己的内心寻找力量 使自己更能笑对人生。

登山所追求的 是不断征服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 而不是那一座座的高山!

山是一座伟大的收容所 它收容人们不羁的心。。。

尝试与山交流 与山对话 体验登山过程中 那种融入自然的快乐,

真真实实地感受双脚与大地的接触。。。

到过多高的海拔高度并不重要,

而从登山中感受到了什么,

才是登山的真正意义所在。

你会发觉收获远比山的高度更高、

更明白登山永远不是征服这么简单的事情。。。

去吧!

去到比顶峰更高的地方。。。

发现自己。"

回顾历史

30.7.13

澳门 - 单飞港澳 - 世界遗产录第四篇(7/25)

二月二十七日,中午一点三十四分,天气凉爽,继续往北面的澳门世界遗产走去,这一带还是热闹非凡(大三巴一带),可以感觉旅客很多。。。

澳门世界遗产录2013第四篇

从大堂巷七号住宅(卢家大屋),往游客很少的路线走去,一路上都是山路。。。。。。花费了一些时间,冒了一些汗,终于抵达了大炮台的正门口。

大炮台的正门口
澳门的"大炮台"("Fortaleza do Monte")(又名"圣保禄炮台"、"中央炮台"或"大三巴炮台"),是位于澳门的古老炮台,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筑群之一部分。昔日曾是军事防御设施的重心,现为澳门历史城区一部份,为澳门之旅游景点。 大炮台位居澳门半岛中央柿山之上,原为军事用途。现大炮台的中央为1998年建成的澳门博物馆,而大炮台城堡的顶层则为大炮台花园。大三巴牌坊和大炮台两个景区兼具中国(中)葡萄牙(葡)文化特色,故成为澳门独特的澳门八景之一部分。

澳门古钟
原置于圣罗撒敎堂的三尺古老铜钟,铸造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现在的为复制品。

炮台
澳门大炮台建于明神宗年间(公元1617年),原为耶稣会大三巴教堂(即大三巴牌坊的前身)的祭天台,保护耶稣会在澳门的产业,后被澳葡政府转为军事防御设施的大炮台城堡。大炮台的建筑历时10年,1626年才完成。大炮台与妈阁炮台和东望洋炮台组成一道坚固的外围军事防线,以防范海盗之用。

大三巴牌坊

从山上可以看到大三巴牌坊,其实要走一段路才能到山脚,途经澳门博物馆。
从1623年至1740年间,曾为城防司令和澳门总督官邸。 此军事禁区在1966年解禁,向公众开放为旅游景区。大炮台曾改建为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澳门气象局),后澳门气象局于1996年迁至凼仔。大炮台曾分别于1992年、1993年及1996年进行修葺工程。1998年,大炮台的中央建成澳门博物馆。

大三巴

澳门的热点,也是人潮最多旅游景点之一。
大三巴牌坊其正式名称为圣保禄大教堂遗址(葡萄牙文:Ruínas da Antiga Catedral de São Paulo),一般称为大三巴或牌坊,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圣若瑟修院)一区被称为小三巴,部份澳门市民直接称为牌坊,是澳门天主之母教堂(圣保禄教堂)正面前壁的遗址。

花岗岩墓穴
1990 至1996 年间,澳门政府对圣保禄教堂遗址进行考古、修复及再利用工程,由葡国建筑师负责策划和设计,多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博物馆学家参加工作,经过五年考古、勘察及建造,建成一间博物馆,于1996年10 月落成。
墓室中央为一座花岗岩墓穴的遗址,墓主很可能是圣保禄学院创始人范礼安神父。墓室两侧牆壁上的纳骨龛内安放着日本和越南殉教者的骸骨。

哪里吒庙与旧城墙遗址
哪里吒庙与旧城墙遗址

圣安多尼教堂(花王堂)
聖安多尼堂(St. Anthony),是全澳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位于白鸽巢公园对面,始建于1558年,由耶稣会所兴建,直至1638年才修建成一所具规模的圣堂。

 聖安多尼堂
其史略可见圣堂大门侧之石碑上,内文是:『兴建于1638年,1809年被焚燬,1810年重 建,1874年再焚燬,1875年重修。』。数百年来,圣安多尼堂多次遭祝融或颱风摧毁,但在教会的支持和信友的努力下,多次重修,至今仍巍然矗立。。

堂内祭坛
由于圣安多尼是婚姻的主保,所以有很多的教友都选择在这圣堂举行婚礼 ,由于新娘手持鲜花的习俗,故圣安多尼堂被称为花王堂。而澳门市政局视圣安多尼为[防卫队长]。

罗马风格小教堂
旧基督教坟场(葡萄牙语:Cemitério Protestante)位于澳门西北部,圣安多尼教堂北面,东方基金会会址之右。安葬了如着名画家钱纳利、传教士马礼逊等人。坟场内有一罗马风格小教堂,二战后坟场转交圣公会管理,教堂则以马礼逊命名,为「澳门历史城区」一部份。

George Chinnery Cementry
乔治·钱纳利(George Chinnery)(1774年-1852年),是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在早年到中国的画家当中享负盛名,被视为十九世纪东方最有影响力的西方画家.28岁离开英国到东方,在印度尼西亚住了23年,继而在澳门居住27年。他的到来给清代中西绘画的交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不但珠江通商港埠的肖像画风因此不变,而且在钱氏的熏陶下,新一代中国西洋画家也迅速成长起来。 他对澳门、香港、广州以及珠江三角洲的风景、建筑和人物作了数以千计的素描和速写。他绘制的《火灾前的大三巴教堂》、《广州十三行》、《章官的屋顶》和《香港皇后大道中街景》等,是研究澳门、广州和香港近代史的重要参考文献。在澳门画的著名水彩作品分别有《南湾》、《妈阁庙》、《玫瑰堂》、《中国帆船》等。澳门时期钱纳利将肖像画发展成带有文学内涵的情节性历史人物画,其中《茂官——卢文锦》和《澳门渔女》最具代表性。 中国广州画家林官即其弟子。

旧基督教坟场
坟场由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821年建立,以解决当时新教徒在天主教佔特权地位的澳门城缺乏长眠之所的问题。天主教会固不愿见新教徒葬于城牆之内,中国人亦不容许外国人埋于关闸以北的地方。来自英国、美国及北欧国家的商人唯有秘密地把先人葬于城牆与关闸之间,恐防被中国人发现会发生冲突,甚至在离开之后毁坟灭尸。事情最终在马礼逊的原配玛丽在1821年去世以后解决。当时的地区委员会决定购置一幅地皮,并与葡方在法律问题上达成共识。后来所有外国人都可以在此安息,而原先葬于其他地方的遗体亦迁葬于此,所以有些墓碑的年代早于坟场始建的年份。

Sir Humphrey Le Fleming Senhouse

首次鴉片戰爭的英國艦隊司令施厚仁(Sir Humphrey Le Fleming Senhouse)死于1841年6月。墓碑上有Royal Air Force Association的新花圈。
Captain Sir Humphrey Fleming Senhouse, KCH, CB (1781 – 13 June 1841), was a British officer in the Royal Navy. He served in the Napoleonic Wars, War of 1812, and First Anglo-Chinese War。

东方基金会会址
建于18 世纪70 年代,原址是葡国皇室贵族、财政顾问、澳门保险之家创始人之一的巨富俾利喇(Manuel Pereira)的别墅。该建筑可能是澳门首幢别墅式花园的豪华住宅。后来租给东印度公司,作为该公司驻华商务监督及大班的住所。1885年该址成为澳葡政府的财产。20世纪60年代后曾改作贾梅士博物馆。现为东方基金会会址。

铜像
不知名铜像。。。
资料来源:澳门文物网自己游澳门博物馆:天主教藝術博物館及墓室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看看其他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