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驴驿站:天水手笔

"人在大自然面前是何等的渺小 与其说征服一座山 不如说是征服自己;

征服自己那些狂妄自大的想法 抑或说征服自己面对艰难困境时懦弱的表现。

这都需凝聚所有的勇气与毅力 将自己推向极限。

因此需要不断地向自己的内心寻找力量 使自己更能笑对人生。

登山所追求的 是不断征服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 而不是那一座座的高山!

山是一座伟大的收容所 它收容人们不羁的心。。。

尝试与山交流 与山对话 体验登山过程中 那种融入自然的快乐,

真真实实地感受双脚与大地的接触。。。

到过多高的海拔高度并不重要,

而从登山中感受到了什么,

才是登山的真正意义所在。

你会发觉收获远比山的高度更高、

更明白登山永远不是征服这么简单的事情。。。

去吧!

去到比顶峰更高的地方。。。

发现自己。"

回顾历史

30.7.13

澳门 - 单飞港澳 - 世界遗产录第四篇(7/25)

二月二十七日,中午一点三十四分,天气凉爽,继续往北面的澳门世界遗产走去,这一带还是热闹非凡(大三巴一带),可以感觉旅客很多。。。

澳门世界遗产录2013第四篇

从大堂巷七号住宅(卢家大屋),往游客很少的路线走去,一路上都是山路。。。。。。花费了一些时间,冒了一些汗,终于抵达了大炮台的正门口。

大炮台的正门口
澳门的"大炮台"("Fortaleza do Monte")(又名"圣保禄炮台"、"中央炮台"或"大三巴炮台"),是位于澳门的古老炮台,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筑群之一部分。昔日曾是军事防御设施的重心,现为澳门历史城区一部份,为澳门之旅游景点。 大炮台位居澳门半岛中央柿山之上,原为军事用途。现大炮台的中央为1998年建成的澳门博物馆,而大炮台城堡的顶层则为大炮台花园。大三巴牌坊和大炮台两个景区兼具中国(中)葡萄牙(葡)文化特色,故成为澳门独特的澳门八景之一部分。

澳门古钟
原置于圣罗撒敎堂的三尺古老铜钟,铸造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现在的为复制品。

炮台
澳门大炮台建于明神宗年间(公元1617年),原为耶稣会大三巴教堂(即大三巴牌坊的前身)的祭天台,保护耶稣会在澳门的产业,后被澳葡政府转为军事防御设施的大炮台城堡。大炮台的建筑历时10年,1626年才完成。大炮台与妈阁炮台和东望洋炮台组成一道坚固的外围军事防线,以防范海盗之用。

大三巴牌坊

从山上可以看到大三巴牌坊,其实要走一段路才能到山脚,途经澳门博物馆。
从1623年至1740年间,曾为城防司令和澳门总督官邸。 此军事禁区在1966年解禁,向公众开放为旅游景区。大炮台曾改建为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澳门气象局),后澳门气象局于1996年迁至凼仔。大炮台曾分别于1992年、1993年及1996年进行修葺工程。1998年,大炮台的中央建成澳门博物馆。

大三巴

澳门的热点,也是人潮最多旅游景点之一。
大三巴牌坊其正式名称为圣保禄大教堂遗址(葡萄牙文:Ruínas da Antiga Catedral de São Paulo),一般称为大三巴或牌坊,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圣若瑟修院)一区被称为小三巴,部份澳门市民直接称为牌坊,是澳门天主之母教堂(圣保禄教堂)正面前壁的遗址。

花岗岩墓穴
1990 至1996 年间,澳门政府对圣保禄教堂遗址进行考古、修复及再利用工程,由葡国建筑师负责策划和设计,多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博物馆学家参加工作,经过五年考古、勘察及建造,建成一间博物馆,于1996年10 月落成。
墓室中央为一座花岗岩墓穴的遗址,墓主很可能是圣保禄学院创始人范礼安神父。墓室两侧牆壁上的纳骨龛内安放着日本和越南殉教者的骸骨。

哪里吒庙与旧城墙遗址
哪里吒庙与旧城墙遗址

圣安多尼教堂(花王堂)
聖安多尼堂(St. Anthony),是全澳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位于白鸽巢公园对面,始建于1558年,由耶稣会所兴建,直至1638年才修建成一所具规模的圣堂。

 聖安多尼堂
其史略可见圣堂大门侧之石碑上,内文是:『兴建于1638年,1809年被焚燬,1810年重 建,1874年再焚燬,1875年重修。』。数百年来,圣安多尼堂多次遭祝融或颱风摧毁,但在教会的支持和信友的努力下,多次重修,至今仍巍然矗立。。

堂内祭坛
由于圣安多尼是婚姻的主保,所以有很多的教友都选择在这圣堂举行婚礼 ,由于新娘手持鲜花的习俗,故圣安多尼堂被称为花王堂。而澳门市政局视圣安多尼为[防卫队长]。

罗马风格小教堂
旧基督教坟场(葡萄牙语:Cemitério Protestante)位于澳门西北部,圣安多尼教堂北面,东方基金会会址之右。安葬了如着名画家钱纳利、传教士马礼逊等人。坟场内有一罗马风格小教堂,二战后坟场转交圣公会管理,教堂则以马礼逊命名,为「澳门历史城区」一部份。

George Chinnery Cementry
乔治·钱纳利(George Chinnery)(1774年-1852年),是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在早年到中国的画家当中享负盛名,被视为十九世纪东方最有影响力的西方画家.28岁离开英国到东方,在印度尼西亚住了23年,继而在澳门居住27年。他的到来给清代中西绘画的交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不但珠江通商港埠的肖像画风因此不变,而且在钱氏的熏陶下,新一代中国西洋画家也迅速成长起来。 他对澳门、香港、广州以及珠江三角洲的风景、建筑和人物作了数以千计的素描和速写。他绘制的《火灾前的大三巴教堂》、《广州十三行》、《章官的屋顶》和《香港皇后大道中街景》等,是研究澳门、广州和香港近代史的重要参考文献。在澳门画的著名水彩作品分别有《南湾》、《妈阁庙》、《玫瑰堂》、《中国帆船》等。澳门时期钱纳利将肖像画发展成带有文学内涵的情节性历史人物画,其中《茂官——卢文锦》和《澳门渔女》最具代表性。 中国广州画家林官即其弟子。

旧基督教坟场
坟场由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821年建立,以解决当时新教徒在天主教佔特权地位的澳门城缺乏长眠之所的问题。天主教会固不愿见新教徒葬于城牆之内,中国人亦不容许外国人埋于关闸以北的地方。来自英国、美国及北欧国家的商人唯有秘密地把先人葬于城牆与关闸之间,恐防被中国人发现会发生冲突,甚至在离开之后毁坟灭尸。事情最终在马礼逊的原配玛丽在1821年去世以后解决。当时的地区委员会决定购置一幅地皮,并与葡方在法律问题上达成共识。后来所有外国人都可以在此安息,而原先葬于其他地方的遗体亦迁葬于此,所以有些墓碑的年代早于坟场始建的年份。

Sir Humphrey Le Fleming Senhouse

首次鴉片戰爭的英國艦隊司令施厚仁(Sir Humphrey Le Fleming Senhouse)死于1841年6月。墓碑上有Royal Air Force Association的新花圈。
Captain Sir Humphrey Fleming Senhouse, KCH, CB (1781 – 13 June 1841), was a British officer in the Royal Navy. He served in the Napoleonic Wars, War of 1812, and First Anglo-Chinese War。

东方基金会会址
建于18 世纪70 年代,原址是葡国皇室贵族、财政顾问、澳门保险之家创始人之一的巨富俾利喇(Manuel Pereira)的别墅。该建筑可能是澳门首幢别墅式花园的豪华住宅。后来租给东印度公司,作为该公司驻华商务监督及大班的住所。1885年该址成为澳葡政府的财产。20世纪60年代后曾改作贾梅士博物馆。现为东方基金会会址。

铜像
不知名铜像。。。
资料来源:澳门文物网自己游澳门博物馆:天主教藝術博物館及墓室

21.7.13

澳门 - 单飞港澳 - 世界遗产录第三篇(7/25)

在何东图书馆小睡休息了一下,洗了一个脸又精神奕奕了~~~~看看时间已经大约十一时半了,从龙嵩正街一直往山下走,就走到了新马路(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这里算是最多澳门世界遗产集聚的地点吧~~~

澳门世界遗产录2013第三篇
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葡文:Avenida de Almeida Ribeiro;又称亚美打卑卢大马路,又称新马路)是澳门中区的一条重要马路,东接殷皇子大马路,从南湾大马路起,西至火船头街与巴素打尔古街之间,全长620米。

民政总署大楼

来到这一带,人多车也多。民政总署大楼大门前就是交通灯,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民政总署大楼(葡萄牙语:Edifício do Instituto para os Assuntos Cívicos e Municipais)建于十六世纪末,古称议事亭,在四百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曾用作澳门管治当局议事及市政管理机构办公之所,至今成为民政总署的总部办公大楼。

会议厅
大楼最初是一座砖石结构并且带有围墙的中式庭院。一七八四年修建了一座两层高的新大楼,属巴洛克式建筑。因年久失修,并经历了台风的重创后,于一八七六年重修,被注入了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在此后的数十年,大楼亦受到台风及白蚁不同程度的损坏,多次进行修缮,直至一九四零年大修后,大楼及其外墙的面貌一直保持至今。(资料参考:民政总署

议事亭前地
民政总署大楼对面就是议事亭前地,因地处议事亭(澳门市政厅前身)而命名。此前地为民政总署大楼前的广场,成一前宽后窄的漏斗形,两侧建筑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右侧主要建有具西方古典主义特色的邮政局大楼,新古典主义的仁慈堂大楼;左侧是一列三层高带有行人走廊的新古典主义楼宇,建筑色彩多样,窗式各有不同;1993年起,前地一带铺设黑白色碎石地面,并砌成波浪形图桉,既美观又有特色;衬托周围颜色鲜艳的文物建筑,互相辉映,使前地一带显出浓浓的南欧风情。(资料参考:澳门文物网

三街会馆

三街会馆藏于议事亭前地旁的小巷内,感觉很少游客来此地
三街会馆初设时祗是商人议事的场所。营地大街、关前街与草堆街为澳门古老的商业中心,所有华人商贾全部集中在此经营贸易,为稳定商业秩序,三街商人常聚一起沟通商情,平抑物价。初时,商人议事场所多选在重要的庙宇中,如妈阁庙、莲峰庙等,后专设三街会馆,“前于莲峰之西,建一妈阁,于莲峰之东,建一新庙,虽客商聚会议事有所, 然往往苦其远, 而不与会者有之”,而“华人商贾,所以通货财,平竞争,联情好而孚众志者,亦不可无地以会之,此三街会馆之所由设也”,由此可知三街会馆成立的背景。

三街会馆(关帝庙)
三街会馆建筑规模始建年月无从考证,仅从重修碑记中可知至迟建于清乾隆年间,此后历经数次大修,形成今日面貌。三街会馆初修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乃经世远岁增,墙壁倾圮,栋桷崩颓,凡客若商,入而睹斯馆者,莫不以风雨飘摇为憾。爰集澳中董事,高议许相踊跃,乐为捐资,一时用鸠工人,少变其局而改创之,高其垣墉,广其座次,约数月而告竣工”,这次重修较初时规模增加。(资料参考:澳门文物网之三街会馆(关帝庙)

仁慈堂
位于议事亭前地的仁慈堂于1569年由澳门首任主教贾尼路创立,负责慈善救济的工作,故名“仁慈堂”。成立之后,仁慈堂开办了中国第一间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并设育婴堂、麻疯院、老人院、孤儿院等机构。仁慈堂大楼修建于1 8 世纪中叶,至1905年形成今天的面貌,具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玫瑰堂

这一带是真的非常热闹和方便,吃的有用的也有。。。
由圣多明我会(道明会)创建于1587年,是该会在中国的第一所教堂。教堂初时用木板搭建,华人称之为“板障庙”,后称“板樟庙”。又因教堂供奉玫瑰圣母,故又称“玫瑰堂”。

玫瑰堂内
教堂于每年5 月13日举行的花地玛圣母圣像巡游,是本地天主教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整座教堂建筑富丽堂皇,其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祭坛更是典雅精致。教堂旁的“圣物宝库”收藏了三百多件澳门天主教珍贵文物。

大堂(主教座堂)
该堂大约于1622年以三合土(taipa)建造。当时的教堂入口朝东,祭坛朝西。后因1836 年受台风吹袭,损毁严重, 1844 至1850 年由澳门土生建筑师设计重建。1850年完工。这次教堂的正立面改为朝西北,与主教府共同围合成一个“前地”空间。

教堂主殿
教堂主殿为矩形平面,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耳堂和一个祈祷室,其中最古老的耳堂采用木拱顶,供奉贞节圣母。主祭坛空间深远,设计简单,仅仅以彩色玻璃窗为背景,因为祭坛下面掩埋着16和17世纪的主教和圣徒遗骨,为教堂带来无限的荣光。

圣像
室内装饰基本上都是1937年重建时的古典建筑细部与线脚,天花为平顶,两侧墙上有高窗,室内装饰简洁,表现了新古典手法。教堂入口处的木制葡国屏风、教堂内部的圣像以及彩色玻璃窗都是有价值的历史文物。

卢家大屋
位于大堂巷七号的卢家大屋为澳门著名商人卢华绍(卢九)家族的旧居。据屋内左次间天井檐口的题诗年份显示,该大屋约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 年)落成。

卢家大屋内堂
卢家为广东新会人,大约于清咸丰六年(1857年)移居澳门。据族谱记载,卢九“少年怙恃,生计殊窘。弱冠后,始至澳门,业钱银找换。稍有蓄积,设宝行钱号。既而以善营商业,雄财一方。”澳门有一条卢九街即为纪念卢华绍而命名。

卢家大屋天窗
卢家大屋是用厚青砖建造的中式两层建筑,是典型的中式大宅,也是晚清时期粤中民居温婉纤细建筑风格的典型。有两个取光的内庭,依风水原理,主入口有阻挡煞气的屏风。主立面入口部分内凹,为中式典型形式;而窗的设计,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

卢家大屋天井

在这一区参观了那么多古迹,最喜欢的就是卢家大屋,还是中式住的凉爽~
该建筑为三开间三进上下两层的格局,包括厅、房、厨房、杂物房、天井等。建筑内布置着多个天井,便于通风和采光,整个中轴线上的空间是通透的,但有屏风隔断。

金壘葡式美食

午餐来到了位于澳門龍嵩正街8G號地下的金壘葡式美食餐厅,午餐时间还没有开始,店主们正在吃午餐,为什么我会走进这家店。。。自己也不知道(感觉这里应该能吃到正中的葡式美食吧~)。。。上了楼,选了两个人的位子坐了下来,舒适的环境,就连餐具摆设也很整齐,看来只是一家很讲究仪态的餐厅。。。

西餐

其实,忘了自己叫了什么,应该是鸡肉的西餐这类,看来不是店里的名菜,不过吃起来还是不错吃,配上一杯热咖啡。

16.7.13

澳门 - 单飞港澳 - 西望洋圣母堂(Penha Church)

离开了亚婆井的时候,从亚婆井街可以直接去到西望洋圣母堂(不是世界遗产录的建筑),不过要走一段蛮斜的山坡路。。。
西望洋圣母堂位于风景秀丽的西望洋山山顶,因葡萄牙人称西望洋山为“卑拿山”,所以西望洋圣母堂也叫“卑拿堂”。17世纪初,西望洋山建立了炮台,以抵御荷兰人进攻。后炮台被废弃。

西望洋圣母堂

还没有开门的教堂
圣堂门前是一个平台。在教堂临崖处有一高台,供奉着一个用大理石雕成的圣母全身立像。圣母双手合十,眺望大海,面貌慈祥,被当地华人称为“望海观音”。圣母像下有一圣母岩,圣母岩旁的古墓是旧日澳门主教的墓地。教堂的建筑主体为高耸的门楼,屋顶有圣母全身塑像,正门上方有一回状彩窗。门楼右侧是一座顶为锥体的钟楼,门楼左侧是三层带拱门内走廊的主教府。

澳门旅游塔

在教堂可以看到澳门塔和前往路环的大桥。

主教山圣堂
1622年,在炮台原址建造了供奉圣母玛利亚的圣母堂。1935年,在澳门高约瑟主教的筹划下,圣母堂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重修,盖起一座与圣母堂相连的建筑,供主教办公休息之用,所以西望洋山被称为主教山,西望洋圣母堂被称为主教山圣堂 。
蛮喜欢这里的风景,在山顶果然是不同的~
资料来源:西望洋圣母堂

12.7.13

澳门 - 单飞港澳 - 世界遗产录第二篇(6/25)

穿梭于澳门古迹区是一件悠闲的活动,走在小马路边不多的交通工具,身边经过的帅哥美女,加上凉爽天气的季节,让自己渐渐爱上了她。

澳门世界遗产录2013第二篇

游览了四个世界遗产,接着走了一段路,去到了古迹区的中心点之一。圣老楞佐教堂耸立在街的尽头。圣老楞佐教堂背后的风顺堂上街连著三巴仔横街,圣若瑟修院圣堂的大门就设在这里,而圣若瑟修院则与圣堂紧邻。三巴仔横街往右折上夜呣斜巷是岗顶前地,这里有圣奥斯定教堂、岗顶剧院和何东图书馆。

圣老楞佐教堂

早上十点零八分,费了大约六分钟从郑家大宅步行到了这一作米黄色的古老教堂,热闹的官印局街藏着这么一个宁静的圣老楞佐教堂(葡萄牙語:Igreja de São Lourenço)。
圣老楞佐教堂创建于16世纪中叶,是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教堂后来几经重建,目前的规模形成于1846年。华人称之为“风信堂”,又以粤语谐音称为“风顺堂”,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沿石级而上,进入教堂“领地”,花草丛中就是圣老楞佐教堂。教堂虽然沿街,但是经过台阶的过渡,已使朝拜者渐渐收起凡俗之心,升起虔诚之意。花木隔绝尘世的喧嚣使置身于繁华闹市区的教堂格外清静。

圣老楞佐堂
与澳门其他教堂一样,两旁设置多个小祭坛供奉天主教圣徒。端部的主祭坛和两臂的小礼拜室都是半圆形的空间,覆盖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的筒拱。主祭坛以彩色玻璃窗为背景,以密集的科林新壁柱做装饰,幽暗的光线使圣老楞佐堂沉浸在神秘的氛围中,预示着非凡的力量。教堂色彩处理采用对比关系,蓝色的顶棚,黄色的墙面,檐部线脚用白色勾勒,局部点缀着醒目的金黄色。彩色玻璃窗既有描绘圣经题材的复杂图案,又有简洁明快的现代造型,这是教堂装饰的亮点

圣若瑟修院圣堂铁门

走到一间看起来像幼稚园的圣学院,想要走进去的时候被守卫赶了出来,叫我从另外一个门去参观圣若瑟修院圣堂(葡萄牙语: Seminário e Igreja de São José )。
圣若瑟修院于1728年由耶稣会士创办。在二百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圣若瑟修院培养了许多中国和东南亚各地教会的人才,被老一辈的澳门人称为澳门天主教的“少林寺”。

圣若瑟圣堂
圣若瑟修院圣堂于1746年兴建,1758年落成,规模仅次于耶稣会士兴建的圣保禄教堂(现大三巴牌坊前身),因此本地人又称它为“三巴仔”。圣堂内有奠基石及奠基纪念铜牌,记载修建圣堂的日期及人员,铜牌背面更有一行汉字:“乾隆壹拾壹年捌月贰拾陆日”。圣堂至1953年再被修葺,形成今日规模,具有巴洛克建筑风格。

圣堂内
圣若瑟修院主要由修院大楼及圣堂组成,是一座带有内外花园的修道院,四周筑有围墙与外界隔离。修院入口大门设于三巴仔街,大门与圣堂入口成一轴线关系,其间以54级花岗石阶梯相连,修院大楼建筑入口则设于圣堂右侧。历史上,大楼及圣堂都经过多次改动。

岗顶剧院

上了一小段斜坡路来到了绿色的岗顶剧院或称为伯多禄五世剧院(葡萄牙语:Teatro de Pedro V)。免费入门票的岗顶剧院,有个笨重的玻璃大门,开门进去的时候有位看似菲律宾籍的女们守卫,不懂是不是要出去还是好心要帮我关门,她的手掌就在那么千构一发之际被笨重的玻璃门夹住了。。。 
小弟赶紧问她”are you OK?”
她忍着痛笑笑的回答:It’s ok ^^
这时候她的工作伙伴走了过来,问发生什么事,然后笑笑的看着我说话(应该是葡萄语),我想应该没有事了吧,就离开往里面走去。


剧院内
岗顶剧院原称伯多禄五世剧院,建于1860 年,但当时祗建成主体部分,至1873年才加建具新古典主义建筑特色的正立面。它是中国第一所西式剧院,供戏剧及音乐会演出之用,也是当年葡人社群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建筑设计为新古典希腊复兴风格,平面作纵向布局,圆形的观众席前后布置了前厅及舞台,两侧是可供休息的长廊,长廊上设有楼梯直达二楼观众席,此观众席为月牙形,依靠楼下十条排列成弧线的柱子支撑着。

岗顶剧院周围
建筑整体以绿色粉刷,衬托墨绿色门窗及红色屋顶配以黄色为主调的周围环境,既和谐共处又突显个性。

圣奥斯定教堂

岗顶剧院对面就是圣奥斯定教堂(葡萄牙语:Igreja de São Agostinho;俗称龙嵩庙、龙鬚庙、岗顶圣堂)。

圣奥斯定教堂
圣奥斯定教堂由西班牙奥斯定会修士于1591年创建。教堂最初的建筑非常简陋,教士们便用蒲葵叶覆盖屋顶来遮挡风雨;每当大风吹来,蒲葵叶便随风飞扬,华人远远望去,觉得这情景像龙须竖起,就称教堂作“龙须庙”,后又以粤音转称“龙嵩庙”。教堂于1874年重修后,形成今天的规模。该教堂每年为期两天的苦难耶稣像巡游,有悠久的历史,是澳门天主教会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

主祭坛
教堂的外形雄伟庄严,堂内宽敞扩大,用大理石建造的祭坛上有一座耶酥背十字架的雕像。此雕像相传曾被教堂负责人移至主教座堂,但却又神奇地回到圣奥斯定教堂的祭坛上。

何东图书馆

图书馆是我在港澳旅游的好去处,哪里有冷气可以吹、舒服的座椅、免费的WiFi、安静的环境这都是走累的时候,休息的好地方~~~
何东图书馆大楼建于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以前,原主人为官也夫人(Carolina Antonia da Cunha)。其后数易其主,辗转由香港富绅何东爵士于1918年购入。何东爵士逝世后,其后人遵照遗嘱把位于岗顶前地三号的故居赠与澳门政府,并捐赠25,000港元购置中文图书,建立一所收藏中文书籍的公共图书馆。

园林式图书馆
目前何东图书馆新旧大楼的建筑面积合共为3,195平方米,花园面积1,583平方米,阅览座位约547个,藏书量可达十多万册,集资讯、学习、人文、休憩于一身,是全澳最大的公共图书馆,也是本澳第一座园林式图书馆。

平台花园
设有藏书楼、多功能厅、室内和户外阅览区、儿童阅览区、多媒体视听区、休憩区、自修室、平台花园、书库、行政区、ISBN中心等不同的功能区,提供借还图书和视听资料、期刊阅览、宽频上网、音乐和电影欣赏、参考谘询、等服务。

儿童阅览区
儿童阅览区的壁画

岗顶前地
岗顶前地(葡萄牙语:Largo de Santo Agostinho)该地段虽然不大,但自然环境清幽典雅,人文宗教景观荟萃,著名的建筑物有:圣奥斯定教堂、岗顶剧院(伯多禄五世剧院)、圣若瑟修院、何东图书馆等,再加上由碎石铺成的波浪图案路面,散发着浓郁的欧陆情调,置身其中,让人感到无尽的悠闲舒适。
资料参考: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何东图书馆- 澳门中央图书馆

看看其他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