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驴驿站:天水手笔

"人在大自然面前是何等的渺小 与其说征服一座山 不如说是征服自己;

征服自己那些狂妄自大的想法 抑或说征服自己面对艰难困境时懦弱的表现。

这都需凝聚所有的勇气与毅力 将自己推向极限。

因此需要不断地向自己的内心寻找力量 使自己更能笑对人生。

登山所追求的 是不断征服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 而不是那一座座的高山!

山是一座伟大的收容所 它收容人们不羁的心。。。

尝试与山交流 与山对话 体验登山过程中 那种融入自然的快乐,

真真实实地感受双脚与大地的接触。。。

到过多高的海拔高度并不重要,

而从登山中感受到了什么,

才是登山的真正意义所在。

你会发觉收获远比山的高度更高、

更明白登山永远不是征服这么简单的事情。。。

去吧!

去到比顶峰更高的地方。。。

发现自己。"

回顾历史

21.7.13

澳门 - 单飞港澳 - 世界遗产录第三篇(7/25)

在何东图书馆小睡休息了一下,洗了一个脸又精神奕奕了~~~~看看时间已经大约十一时半了,从龙嵩正街一直往山下走,就走到了新马路(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这里算是最多澳门世界遗产集聚的地点吧~~~

澳门世界遗产录2013第三篇
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葡文:Avenida de Almeida Ribeiro;又称亚美打卑卢大马路,又称新马路)是澳门中区的一条重要马路,东接殷皇子大马路,从南湾大马路起,西至火船头街与巴素打尔古街之间,全长620米。

民政总署大楼

来到这一带,人多车也多。民政总署大楼大门前就是交通灯,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民政总署大楼(葡萄牙语:Edifício do Instituto para os Assuntos Cívicos e Municipais)建于十六世纪末,古称议事亭,在四百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曾用作澳门管治当局议事及市政管理机构办公之所,至今成为民政总署的总部办公大楼。

会议厅
大楼最初是一座砖石结构并且带有围墙的中式庭院。一七八四年修建了一座两层高的新大楼,属巴洛克式建筑。因年久失修,并经历了台风的重创后,于一八七六年重修,被注入了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在此后的数十年,大楼亦受到台风及白蚁不同程度的损坏,多次进行修缮,直至一九四零年大修后,大楼及其外墙的面貌一直保持至今。(资料参考:民政总署

议事亭前地
民政总署大楼对面就是议事亭前地,因地处议事亭(澳门市政厅前身)而命名。此前地为民政总署大楼前的广场,成一前宽后窄的漏斗形,两侧建筑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右侧主要建有具西方古典主义特色的邮政局大楼,新古典主义的仁慈堂大楼;左侧是一列三层高带有行人走廊的新古典主义楼宇,建筑色彩多样,窗式各有不同;1993年起,前地一带铺设黑白色碎石地面,并砌成波浪形图桉,既美观又有特色;衬托周围颜色鲜艳的文物建筑,互相辉映,使前地一带显出浓浓的南欧风情。(资料参考:澳门文物网

三街会馆

三街会馆藏于议事亭前地旁的小巷内,感觉很少游客来此地
三街会馆初设时祗是商人议事的场所。营地大街、关前街与草堆街为澳门古老的商业中心,所有华人商贾全部集中在此经营贸易,为稳定商业秩序,三街商人常聚一起沟通商情,平抑物价。初时,商人议事场所多选在重要的庙宇中,如妈阁庙、莲峰庙等,后专设三街会馆,“前于莲峰之西,建一妈阁,于莲峰之东,建一新庙,虽客商聚会议事有所, 然往往苦其远, 而不与会者有之”,而“华人商贾,所以通货财,平竞争,联情好而孚众志者,亦不可无地以会之,此三街会馆之所由设也”,由此可知三街会馆成立的背景。

三街会馆(关帝庙)
三街会馆建筑规模始建年月无从考证,仅从重修碑记中可知至迟建于清乾隆年间,此后历经数次大修,形成今日面貌。三街会馆初修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乃经世远岁增,墙壁倾圮,栋桷崩颓,凡客若商,入而睹斯馆者,莫不以风雨飘摇为憾。爰集澳中董事,高议许相踊跃,乐为捐资,一时用鸠工人,少变其局而改创之,高其垣墉,广其座次,约数月而告竣工”,这次重修较初时规模增加。(资料参考:澳门文物网之三街会馆(关帝庙)

仁慈堂
位于议事亭前地的仁慈堂于1569年由澳门首任主教贾尼路创立,负责慈善救济的工作,故名“仁慈堂”。成立之后,仁慈堂开办了中国第一间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并设育婴堂、麻疯院、老人院、孤儿院等机构。仁慈堂大楼修建于1 8 世纪中叶,至1905年形成今天的面貌,具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玫瑰堂

这一带是真的非常热闹和方便,吃的有用的也有。。。
由圣多明我会(道明会)创建于1587年,是该会在中国的第一所教堂。教堂初时用木板搭建,华人称之为“板障庙”,后称“板樟庙”。又因教堂供奉玫瑰圣母,故又称“玫瑰堂”。

玫瑰堂内
教堂于每年5 月13日举行的花地玛圣母圣像巡游,是本地天主教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整座教堂建筑富丽堂皇,其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祭坛更是典雅精致。教堂旁的“圣物宝库”收藏了三百多件澳门天主教珍贵文物。

大堂(主教座堂)
该堂大约于1622年以三合土(taipa)建造。当时的教堂入口朝东,祭坛朝西。后因1836 年受台风吹袭,损毁严重, 1844 至1850 年由澳门土生建筑师设计重建。1850年完工。这次教堂的正立面改为朝西北,与主教府共同围合成一个“前地”空间。

教堂主殿
教堂主殿为矩形平面,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耳堂和一个祈祷室,其中最古老的耳堂采用木拱顶,供奉贞节圣母。主祭坛空间深远,设计简单,仅仅以彩色玻璃窗为背景,因为祭坛下面掩埋着16和17世纪的主教和圣徒遗骨,为教堂带来无限的荣光。

圣像
室内装饰基本上都是1937年重建时的古典建筑细部与线脚,天花为平顶,两侧墙上有高窗,室内装饰简洁,表现了新古典手法。教堂入口处的木制葡国屏风、教堂内部的圣像以及彩色玻璃窗都是有价值的历史文物。

卢家大屋
位于大堂巷七号的卢家大屋为澳门著名商人卢华绍(卢九)家族的旧居。据屋内左次间天井檐口的题诗年份显示,该大屋约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 年)落成。

卢家大屋内堂
卢家为广东新会人,大约于清咸丰六年(1857年)移居澳门。据族谱记载,卢九“少年怙恃,生计殊窘。弱冠后,始至澳门,业钱银找换。稍有蓄积,设宝行钱号。既而以善营商业,雄财一方。”澳门有一条卢九街即为纪念卢华绍而命名。

卢家大屋天窗
卢家大屋是用厚青砖建造的中式两层建筑,是典型的中式大宅,也是晚清时期粤中民居温婉纤细建筑风格的典型。有两个取光的内庭,依风水原理,主入口有阻挡煞气的屏风。主立面入口部分内凹,为中式典型形式;而窗的设计,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

卢家大屋天井

在这一区参观了那么多古迹,最喜欢的就是卢家大屋,还是中式住的凉爽~
该建筑为三开间三进上下两层的格局,包括厅、房、厨房、杂物房、天井等。建筑内布置着多个天井,便于通风和采光,整个中轴线上的空间是通透的,但有屏风隔断。

金壘葡式美食

午餐来到了位于澳門龍嵩正街8G號地下的金壘葡式美食餐厅,午餐时间还没有开始,店主们正在吃午餐,为什么我会走进这家店。。。自己也不知道(感觉这里应该能吃到正中的葡式美食吧~)。。。上了楼,选了两个人的位子坐了下来,舒适的环境,就连餐具摆设也很整齐,看来只是一家很讲究仪态的餐厅。。。

西餐

其实,忘了自己叫了什么,应该是鸡肉的西餐这类,看来不是店里的名菜,不过吃起来还是不错吃,配上一杯热咖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看看其他的吧~~